这是2015年张馨予在戛纳电影节上的东北碎花传统服饰,虽然她的名气并不太响,但这组服装为其在戛纳电影节上赢得了不少瞩目,我们不禁思考,中国设计难道就是俗气的撞色,夸张,大红大绿吗?
提到中国设计,大部分人想到的是中国元素,水墨,祥云,龙凤花纹……,但是,单有这些元素就可以被称为中国设计吗?
设计,百度百科上有这样一段定义:设计是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
那么中国设计,设想的是什么?表达的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幅痴迷中国文化的外国设计师的作品。
上图是Christian Dior 1951年设计的鸡尾酒会真丝礼服,礼服的黑白颜色和中国书法元素体现了部分中国感觉,可是,虽然如此,我们却仍能感觉出它有西方设计的感觉,这是因为它符合西方的审美习惯,相对于东方的内敛,含蓄,注重内涵,西方设计则更多的外显,张扬,直白,他们通常把所要表达的以直观外在化的方式传递出来。
这件作品虽然表达的是中国的内容,但仍然是西方的表达方式,对中国设计师的设计,又有什么启发作用呢?
我们再来看在2020年上海举办的中国设计展览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其中上榜的作品“土楼公舍”是三位曾留学美国的中国设计师受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设计灵感的启发设计的作品。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土楼的文化特色,表达了一种共享文化,每个居住者有自己的空间,但也能和外界共享公共空间,是一种温馨的符合低收入群体的社区。
如果说土楼公社借鉴了福建土楼元素,同样上榜的建筑大师张永和的吉首美术馆,则借鉴了中国建设的构造,依山就水因地制宜原则,通常,乡村建设,人们会拆掉旧的建筑,重建新的,但是这座建筑在原有的桥梁基础上,建造了一座美术馆,两座桥,下面那座像廊桥一样,上面那座用来展览艺术品。既有美感,又有中国传统建筑廊桥的感觉。
设计风格,更多的是基于设计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内含,进而影响设计师的审美,从而表达出中国特有的审美倾向的设计,便可以一定程度上称为中国设计。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设计风格的形成过程,一定离不开中国的深厚文化,包括传统历史文化和现代的文化特征,才能融合成中国设计特有的美感。
下面我们看一些早期的中国风格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的作品。
早期的服装设计有着这种融合倾向,《中国设计》纪录片里提到的郭培设计师,她的作品由现代服饰的张扬,个性美学,也具备东方的繁复元素,甚至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具备东方梦幻色彩的。但对于中国文化的内涵蕴含了几分,并不能作太明确的界定。
我们再来看一组设计,是中国设计大师靳埭强的设计。
浓浓的中国水墨风格,又兼具现代设计的简约,直观,他所传递给我们的,是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写意,留白传统美学,又兼具文人的儒雅和天人合一的感觉,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自然,朴素,与山水画中淡泊的精神的反映。这是中国设计中早期的中国文化与现代设计风格的融合。
这一种类型的设计,更多的融合中国传统元素,能明显地看出中国传统的风格,具有浓浓的中国风。
设计发展到今天,中国设计又有哪些突破呢?
动画导演雷磊说过一句话:“我是吃米饭馒头长大的,所以我的设计和吃面包长大的人肯定有所不同。”
他的作品中你既能看到新生代设计师受外国文化影响的抽象派风格,又能读出80年代人,在他的生长环境中所经历的中国特色。
这是中国设计发展的一个趋势,在一味地模仿西方设计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经历,感悟等一些中国的内容,这些内容,也并非照搬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内容,而是与生活场景融合,赋予了新的精神和内涵。
我们再来看一组家装设计,这是2020年广州举办的第45届中国家博会,首届“设计之春”当代中国家具设计展。200位大师参加了展览。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设计中,更多中国元素的融入,如圆洞门,扁舟,祥云,但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家装,虽然融入了中国元素,却并没有脱离现代的居家生活,反而给生活平添一份格调。在现代的快速,简约,时尚和东方的优雅,内敛,内含中,这些设计,渐渐找到了一种平衡。
设计一定不是脱离时代的,否则中国古代那么多大画家,每个人的作品都可以是一幅绝佳的设计,但是,那不是现代中国的设计,对于现代中国来说,设计不可能避开西方文化,这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必然性,但是中国设计,能否走出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和底蕴,我想,在这些大师身上不但能看到,就是在一线的设计师身上,也逐渐流露出来。
就拿中秋国庆的双节海报来说,部分设计,就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而非一味模仿西方。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在。
在第一幅海报中,能找到《千里江山图》的感觉,颇具有梦幻色彩,也兼具现代的时尚元素。
随着中国的崛起,人民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人,越来越找到文化自信,相信中国设计,也会从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雏形,逐渐发展到能形成自己的烙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改。